以前只要提到土法制作的东西,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产品。很多商家在卖自己的产品,都会加上土著方法这个词,以体现产品的原生态和传承。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土著法”的含义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贬义词。现在只要看到“土著法”这个词,你一定是在通过人民的“智慧”来忽悠消费者的产品,而那些被附身的土著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004年,央视曝光了一起匪夷所思的用头发生产酱油的违法案件,让很多吃瓜群众瞠目结舌。我们知道酱油一般是用大豆等原料加热发酵酿造的。头发怎么会产生酱油?不要说这种“土著”的酱油制作方法不仅存在,而且是上个世纪劳动人民发动废物利用思维的“得意之作”。
制作毛酱油的“使用说明书”酱油可以说是与中国的传统美食息息相关。从“酱油”二字不难看出,酱油是由酱油演变而来的。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制作酱油的记载,酱油的外观与肉松大致相似,是偶然发现的。
早期的酱油是用鲜肉酿造的,类似于今天吃的“鱼露”。成本高也是古代帝王使用的调味品。因为味道太诱人了,民间工匠发现黄豆酿造和鲜肉酿造差别不大而且便宜,于是就有了今天广为流传的酱油。
用黄豆代替鲜肉酿造酱油,很神奇。然而,现代的头发代替酱油却成了“惊喜”。
不可能说是谁发明了用头发做酱油的方法。然而,1959年,一篇题为《毛、羽、皮、蹄、壳等的综合利用》的文章。在《浙江化工》杂志上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题目中提到的动物蛋白废料生产化工产品,包括利用毛发生产“胱氨酸酪氨酸和化学酱油”的内容。你可能想知道这是谁。原来是浙江化工学院的研究成果,但是浙江化工学院不想把文章写得太骨漏,相关内容直接被“李瑟娥宇翔的稿子”撇去了。
李宇翔有一篇很有创意的文章,题目是《理发师的创作——土法生产胱氨酸》。看得出来这个理发师非常热爱化学。为了展示自己的化学技能,李玉祥在这篇文章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用头发生产胱氨酸的过程,甚至还画出了加热用的炉子的图纸。毫不夸张地说,普通人看了这篇文章,就能掌握用头发生产胱氨酸的技巧。事实是
整个过程也很简单。用水和盐酸加热清洗过的头发。头发水解后,过滤掉不溶性杂质,然后用碱中和。冷却沉淀后,得到富含胱氨酸的粗品。将剩余的母液静置约一周,过滤以获得粗酪氨酸产物。过滤后的液体仍含有多种氨基酸,并具有类似酱油的鲜味。这就是本文所谓的“头发酱油”的原料。
结合这两篇文章,“化学酱油”和“副产品鲜榨果汁”是对应的。“头发酱油”怎么做已经没必要了。当然,当年物资匮乏,这些土办法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是艰苦朴素的最后产物。此外,两篇文章的焦点都集中在胱氨酸和酪氨酸的生产上。至于“化学酱油”和“副产品鲜榨果汁”,都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毕竟在那个简单的年代,没有人用这种土著酱油去骗人。
“头发酱油”的出现2004年,央视记者的一次暗访,让制造“头发酱油”的作坊公之于众,整个生产现场让消息灵通的记者感到反胃。
当地的作坊回收了很多理发店的碎发,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大量的碎发被收集在塑料桶或者蛇皮袋里,运到车间。简单的垃圾捡拾后,落满灰尘的碎发被扔进加热水壶。剩下的过程和上面提到的“胱氨酸土法”差不多,只不过用了更先进的化学手段,将头发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种氨基酸,然后输送到酱油生产车间。
为了大量出货,一些作坊会把这些氨基酸液烘干成氨基酸粉,可以供应给更进一步的酱油作坊。
氨基酸液到达酱油车间后,进行一系列整理工序,加入与酱油颜色相似的色素和盐。生产出一种与传统酿造酱油相比几乎为零材料和时间成本的“头发酱油”,在经验丰富的师傅调配下,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随着央视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用头发做酱油还是“良心作坊”。毕竟头发中的蛋白质也是用来获取氨基酸的。对于一些比较无良的酱油作坊,甚至直接从化工厂购买生产其他化学品留下的富含氨基酸的废料。
这些问题曝光后,大量涉事作坊被查封。但当时“头发酱油”并没有就此沉寂,反而抓住了酱油检测的漏洞,继续大规模生产。但随着我国酱油检测手段的提高,“毛酱油”不可避免地含有胱氨酸,而大豆等植物不含胱氨酸。再加上一些复合检测手段,一瓶“毛酱油”几乎不可能流入市场。
但是为什么理发店的碎发还在回收,还是个谜。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