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电影院看《冲击波2》之前,我对网上高达8分的评分持怀疑态度。
在香港电影整体没落的今天,一部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动作犯罪片,真的很精彩,配得上大众口碑吗?还是仅仅是刘德华的情怀?
看完之后,我打了个耳光。这部电影确实可以评为2020年中国十大院线。
要说一部电影是好电影,不管怎么评价,围绕它的只有三点——人物演技真实,剧本足够扎实,主题深刻。
就冲击波2而言,我不打算多谈演技。无论是主演刘德华的还是香港影帝姜的和,演技和敬业精神都是有目共睹的。
妮妮,说实话,演技有进步,值得肯定,但绝对不是大爆炸。
所以这部剧最惊艳的,或者说真正打动我的,不是演员的表演,而是导演和编剧对剧本的打磨——武侠剧够热闹,文人剧有韵味。
要知道,《拆弹部队1》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具有观赏性和鲜明态度的商业片。如何在拆弹的前提下,突破过去的束缚,改写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让观众的高期待不至于跌落空,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即使故事框架确立,如何给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准确地向观众传达主题,也是一个难题。
邱礼涛是《冲击波2》的导演。与此同时,他与李玟和李玟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剧本挑战了我人体的极限。对我来说,躲在房间里哭是如此的困难,这让我感到羞愧。”
好在最后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先说真正的区别。
在《拆弹部队1》中,恐怖分子的终极复仇计划是炸毁香港红磡隧道。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节目组全面升级爆破场景——从红磡隧道直达青马大桥、国金中心、机场等香港著名地标,炸药从C4包换成核弹。
影片一开始就以倒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占地8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装有核弹的汽车瞬间被夷为平地,真是令人震惊。
这部《海港末世》的紧张程度肯定比不上第一部。
邱礼涛在宣传中也说过,拍摄《冲击波2》最难的部分是取景。节目组只能去实地来回拿材料,然后按照一定比例重建爆炸现场。整个过程工程量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据悉《冲击波2》是唯一一部允许进入机场火车站的影片,包括驾驶舱。
而且,主题不一样。
如果说第一部的主题是“用生命拯救生命”,那么第二部的主题就是“拯救生命就一定要牺牲自己吗?”
前者是肯定句,后者是疑问句——有问题就说明有选择。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过多地着眼于展现拆弹部队的专业能力,而是着眼于人物的“选择”。
复仇还是救赎?破坏还是重建?救自己还是救别人?救一个人还是多人?
为了避免剧透,这里就不细说每个角色的“多选”了。我能告诉你的是,人物的故事线很饱满,转换的支点有迹可循,不突兀。
最显著的区别之后,再来说说这部片子的高明技术设计。
很多人会用一个词来评价这部电影——剧情紧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个人认为冲击波2没有尿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密集旁白,不断抛出悬念。
片中刘德华饰演的潘成峰原本就是一个优秀的拆弹组。他和搭档董()共事多年,一起成功阻止了多起爆炸案。
在一次任务中,潘成峰意外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这也是导演给观众设置的第一个悬念——潘承锋能否成功归队?还是会成为体制“一次性”的工具人?
而这个答案直接决定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后来酒店爆炸,潘从游泳池摔到地上,被警方作为嫌疑人关在病房里。
就在我们以为他没有答案的时候,结果他一开口就问以前的同事——你是谁?
角色迷茫,观众突然“傻了”,但同时又很期待——接下来呢?潘成峰是假装的还是真的忘了?
随后医生揭开了谜底,与此同时,观众迎来了第三个悬念——潘成峰袖手旁观会是警察还是恐怖分子?
在《拆弹2》中,导演在底层叙述事件,通过不断制造戏剧性的反转,带动观众一起思考,有效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二,人物的变化没有前戏,给观众一种震撼感。
我们过去看的电影几乎都是这样的套路——人物由好变坏之前都要有伏笔,观众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背景。即使我们不知道TA什么时候会改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有了期待,惊喜感顿时减半。
《冲击波2》中,潘承锋的“正邪”四变,暴力来,动荡去。大部分观众都没猜到剧情。
因为导演很聪明,抛弃了复杂冗长的情节,转而把人写得很简单。
比如潘成峰第一次和恐怖分子见面的那场戏,妮妮饰演的庞凌在临走前告诉他自己是卧底,给了他一块可以定位监控的手表,用来收集信息。
结果,一个监控画面让潘成峰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主角突然清醒,观众措手不及。
打人,找谎言拆穿,这种状态真的很厉害。
随着剧情的多次反转,角色身份的一次次变换,观众还没有建立起期待就被打破,从而获得更加精彩的观影体验。
第三,细节打磨到位,会用主镜头外的“边角”来弥补前面看似零散的情节。
例如,潘承锋走到后面与饰演的董对质,询问对方失忆前的生活。
明明潘成峰是通缉犯,也没有车,却开着去了。观众肯定会疑惑——车是哪里来的?
导演一开始没给解释,直到后来他们两个出去了。画面“无意中”拍到一名交警在街上对着对讲机说话,“找到丢失的车”的声音传到了屏幕上。
观众顿时恍然大悟。哦,是抢劫。
大部分动作片,或多或少都是急于推动剧情,导致剧情混乱。如果你深入思考《拆弹2》,会有一些逻辑上的bug,但大部分导演都尽力弥补了,他们让观众看起来很轻松,甚至可能让它变得有趣。
说完了技术设计,最后想说一下影片的情感基调——痛苦。
潘峰峰的“痛”,是对社会“一次性”制度的愤怒,对哥哥不作为的痛恨,对爱人不理解的悲观。
所以即使他变成反派,观众还是会心疼和惋惜——男主角结束了,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
董的《痛》的构成看似简单,实则更为复杂。
一开始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不得不切断和潘成峰的联系。后来得知他被利用,我崩溃了,大叫“你们是人吗?”
这种失控不仅仅是潘成峰的遗憾,更是他多年愧疚和对潘成峰悲剧结局无能为力的反映。
庞玲的“痛苦”来自于她不得不在最情绪化的时候强迫自己做出最理性的选择,所以她笔下的人物也是最不讨喜的。观众都骂她冷血无情,为了完成任务太自私。
但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放弃潘成峰。她知道潘成凤想成为什么。
正因为如此,她决定打个赌——“相信我,你是警察;如果你不相信,你就是恐怖分子。”
《冲击波2》可以说是邱礼涛导演生涯中最具挑战性、最完整、最有突破性的一部电影。挑战不言而喻,大而精的爆炸现场足以证明。
所谓突破,更多的是在高强度的情感输出下,保持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每个人的心都深入深海。善恶就在一念之间。邪恶不会无缘无故地诞生。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炸弹都会被消灭,也不是所有的阴霾都会被光拂去。而黑暗为何存在,或许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现实。
#拆弹小组2##刘德华#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